

展览回顾
全球定位
《全球定位》展览由青年策展人缪子衿策展,将于2017年6月29日至8月27日,在乔空间及油罐 艺术中心项目空间同时开幕。
现在,我们很难通过年龄、性别、种族、国籍等特征定义艺术家的身份。参加本次展览的艺术家 的共同点在于,他们都是出生在中国,艺术教育在国外。分别在美国、英国、法国和德国留学, 成长与全球同步。不论艺术家毕业后选择留在国外、回国、或在两地保留工作室,他们总是随工 作需求特别是自己参加的展览出现在世界各处。与其把他们当作中国艺术家,不如说他们是来自 中国、活跃于全球的艺术家。因此,“全球定位”从一开始便不再提及全球-本土,西方-东方等 二元对立概念,而是强调艺术家的时空定位始终处于动态。
一部分艺术家倾向于用个人化的方法构建自己的身份。刘娃的《自拍系列》(2016-17)以当下 社交媒体流行的自拍现象为基础,在艺术家的自拍照上叠加文化元素,从而不断寻找她在社会中 的位置。蒲英玮撰写的自传融入了他就玛丽安娜这一西方历史形象进行的档案研究,令自己的虚 构身份具有游牧性和公共性。 艺术家这一身份本身具有的有限性也将被探讨。于霏霏的《As artists. We comment》讽刺了一 种现实,即艺术家似乎可以评论任何事,但他们的评论并不能改变什么。朱田从 2015 年开始的 长期行为项目《抱紧策展人》用工业塑料薄膜把自己和她参与的所有展览的策展人捆绑在一起, 从而持续观察艺术家和策展人之间权力关系的变化。何绍同的教学视频《How To Be A Successful Artist》(2017)甚至列出了艺术家走向成功的六个显而易见的步骤。谭天以足够直 白的方式创作《容易理解的作品》,事实上是为了让他的作品不被固有的观看模式解读。 如果说全球化是一种同质的、一体化的庆祝,全球定位或许是在这种庆祝之外追踪流动中的艺术 家所进行的个性化思考和实践。庆祝也可以代表艺术家要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比如,反复被模式化的展览邀约消费,被现有的标准评判。艺术家试图批判、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或多或少在庆祝这些问题的存在,并促使新的问题产生。
艺术家
阿斯巴甜、何绍同、刘娃、刘辛夷、蒲英玮、谭天、于霏霏、钟云舒、朱田。
展览现场
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