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展览回顾
高露迪:1:1
我们⾼兴地宣布,⾼露迪在乔空间的个展“1:1”将于2020年11⽉11⽇开幕,并将持续⾄ 2021年1⽉31⽇。本次展览除布⾯丙烯作品外,还将首次完整展出名为“现实”系列 (2017-2020)的⽊木板上综合材料作品。
展厅中央,临时建筑现场集结起“现实”系列创作。该系列的前身可追溯⾄艺术家从2010 年年开始的⼩尺⼨木板上综合材料料的实验;从2017年开始,这⼀类别的实践以“现实”为 题,发展成为如今颇具复杂度的整体⾯貌。在此系列中,艺术家的工作如同反复游⾛走在画 家、编辑者与规划师三者之间。他常选择⼀块⼤小适中且趁⼿手的画布或⽊板,由此作为展开工作的界⾯或谋划蓝图的城池限界。随后推敲、选择与画面接壤的物体材料料。这些来源于⽇常现实、饱含着群体性智慧的⼯业或消费材料,明艳且⾼纯度的⾊彩与时常平滑的质地保持了⾼度的时代特性,其完美的几何形态⼜又具备了隽永的结构和意味。材料自身的具体尺度、色彩、质地为整幅作品的开展提供了了指导性的⽅向、边界与结构。进⽽,艺术家通过颜料、画笔构造色彩、线条、形态、笔触对其加以回应,以此往复交缠。 此外,物体材料的特定厚度与造型在光线照明下自然地形成明暗的界别,但整体上保持了相当的克制,使得观者在远近、左右、高低不不同的观看中,于颇具欺骗性的“平⾯面”与立体 间游移摆荡;物体材料或细腻或粗粝的质感与画笔创造的笔触肌理相互冲撞、呼应,塑造 出富于动态⽽而跳跃的节奏。在这样的反复进退与斟酌中,⼆维的平⾯被牵引跃升,三维的 形体却被拉扯陷落—两者仿佛展开了一场于绘画“立面”上的左右互搏,共同推进着与“现实”共谋的全新绘画语⾔言构建。由此,材料在艺术家的截取、打磨、涂抹、嫁接等动作中丧失了原本的实⽤属性,却也由此于绘画中获得了了解放与重⽣生;意识复写于意象,带动着⾊彩、笔触、意涵突破平⾯面,于视觉和⼼理的空间中扰动、⽣长,踏⼊诗性的范畴,释放 出崭新“现实”的潜能。 分布于展厅周遭的丙烯绘画,同样按照1:1的⽐例攫取亭台、窗格等与艺术家⽣命经验相关的平凡⽣生活意象,并使其降维般封印于画面之中;却与“现实”系列的“拿来主义”有所不同,它们基于⼀种眼光、身体和⽇常性周遭的共情、共感的⽅式达成,并通过高露迪高度 个⼈化的视觉系统转译至平⾯之上。由此,墙⾯上的布⾯丙烯创作与展厅中央的⽊板上综 合材料作品形成了高度的绘画性、观念性层⾯的互⽂与对位关联,并以此展开对绘画、摄影、电子图像、雕塑、建筑等不同领域的共同视觉经验及其历史遗产的裂变、 聚变之可能的探讨。
艺术家
高露迪的创作与其关于当代状况的思考密切相关,通过对于“图像”文化在当代语境中的反思,他将绘 画实践与某种特殊的处理“剩余物”为主要功能的生理活动相关联,即作为图像传播的最主要渠道之 一,社交媒体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图像的根本生成,大众日常且规律的自我分享也为这图像陡增了 额外的生理性意义,使得图像从审美领域弥漫至生理领域之中,日常、频繁且规律。他以随手可得 的、未经处理的初始图像为出发点,戏谑地分析并挪用日常审美,这使得他的作品不仅运作于绘画 与摄影在现当代的复杂历史之中,也因其生理性笼罩着一种荧光色的光晕。
高露迪,1990年出生于河南郑州。2013年于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油画系获得学士学位。近期的个 展包括: 1:1,乔空间,上海,中国(2020);果实 ,空白空间,北京,中国(2018);相簿, Ibid画廊,洛杉矶,美国(2018);高露迪:瞎画,或,深渊运动史,怀俄明计划,北京,中国 (2017);高露迪,空白空间,北京,中国(2016)。近期的群展包括:2020 — 松美术馆邀请 展,松美术馆,北京,中国(2020);漫游者之歌,空白空间,北京,中国(2019);一沙艺世 界:探索社会几何形态,三亚·亚特兰蒂斯,三亚,中国(2018);我们的绘画,央美术馆,北京, 中国(2016)。入选2019年福布斯亚洲“30位30岁以下精英”榜单。高露迪现生活和工作在北京。